服务热线:+86-311-85805055
在1970年5月的一天,军事家粟裕离开了首都北京,前往边境地区进行实地调查。他到达我国西北的吉林巴丹沙漠,在居延海平原区域,他的视线中出现了间隔一定距离的大型沙土堆。 他了解到眼前这座人造山工程早在几年前就已启动建设。他的此行目的是勘察现场并观察此项目的进展情况。然而,在他下车深入当地考验查证后,眉头紧锁,不禁自言自语道,此项目不宜再继续进行。 听闻此消息,周围的人都露出了惊愕的表情,短暂地陷入了沉默。秘书误以为粟裕因声音过大而自言自语,便靠近他轻声提醒,这是军委的重要计划,必须谨慎发言,以免被他人获悉。 现场工程部队负责人回应称,项目总投入约为五千万左右。由于项目涉及既有土方回填工程,又包含地下挖掘作业部分。 粟裕在听取相关意见后,表现出极大的不满,当即取下帽子,内心充满了挫败感,语气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该工程毫无实际效益,必须立马停止建设。他强调,继续推进该工程只会浪费资源、损害民众利益,得不偿失。 听闻粟裕对人造山所做出的反应,在场众人皆愣住,未曾预料其言辞如此强烈且确信无疑。他们均清楚,这是多年前就已着手筹划且由军委批准的重大工程。然而,粟裕的反应显然未受到时间或权威的影响,坚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。 他向大家阐述,现代战争的作战形态已发生了显著变化。与过去依赖步兵冲锋和攻坚的方法不一样,当代战争中,空军和伞兵的力量得到了空前提升。考虑到苏联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,以及我方在平原地区构筑的工事已被发现,他们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在战斗开始前,先行派遣空军进行轰炸。 即使我们建造了坚不可摧的工事,实际上如果我们的防空能力仍显得脆弱不堪,尤其西北地区缺乏坚实的防空体系,这样的防线是否能抵御苏联空军的轰炸攻击?如果他们派遣伞兵深入我们的后方区域,那么这些工事岂不是形同虚设? 阐述完这个理由后,他进一步分析道,即便苏联采取地面进攻,其装甲部队可能会进行快速突袭。然而,我们应该审视这个工事对于应对敌方装甲的实际效果。此外,当前这个工事推进得过于迅猛,与我们的后方支持体系已然浮现了一定的脱节。如果未来在此部署人员,一旦遭遇敌方长期围困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 进一步而言,此项工程所需的造价竟高达五千多万元。目前,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,面对这一局面,我们一定要审慎考虑该工程的实际效益与价值。如此巨大的投入,究竟能为国家和民众带来多少实际效益,是否会造成劳民伤财的后果,这无疑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 粟裕情绪愈发激昂,再次着重指出,必须暂停此项工程,并打算亲自向周总理反映情况,表达不能再继续推进该工程的立场。 在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,特别是珍宝岛事件的影响下,苏联于我国边境集结大量兵力,局势紧张异常。主席和党中央决定备战,同时强调应建立多重防线以应对苏联可能的深入进攻。 粟裕作为党中央储备的重要指挥员,肩负未来可能面临的重大战役的指挥重任。考虑到边境局势的紧张性,他对边境情况的了解至关重要。因此,在得到周总理等人的指示后,经过中央的批准,他离开了北京,前往边境地区进行当地考验查证,以加强防御建设的了解。 本次,他启程于北京,历经西北与东北的跨越,历时五十余天。沿途考察边境线长达七千余公里,对于诸多设施进行细致的观察与调研,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防御漏洞和问题,并且详细记录,胸有成竹。 返回北京后,粟裕撰写了详尽的考察报告,专门就人造山等有关问题向总理进行了汇报,并表达了强烈建议暂停该工程的实施。总理当场表示认同并立刻作出了相应的决策,该工程随后得以停建。跟着时间的推移,中苏局势逐渐缓和,而那个人造山工程也成为了永远的历史记忆。